去到中學階段,別再只是「排卡說故事」了

🔹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的評估中常有「看圖說故事」的出現,但升到上中學後,隨著學校課程上的要求有所提升、學生自身的能力有所進步,單純用「看圖說故事」是 #不足以測試出他們真正的語言能力。
🔹那麼治療師們可以怎樣測試學童呢?家長們又可怎樣提升自己孩子的能力?
🔹美國University of Oregon的學者們提出:#用寓言故事 會是一個好方法!
🔹他們解釋,當學童們講述寓言故事時,他們能有較多機會使用複雜句式去表達和組織故事,也能對故事道理表達看法,對他們的認知、社交、情緒發展有幫助,建立正確價值觀,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Nippold, Vigeland, Frantz-Kaspar, & Ward-Lonergan, 2017)。
🔹我們可先請學童們憑記憶,重頭描述一次整個故事,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你認同這個故事背後的道理嗎?
🔸為甚麼你認同 / 不認同?
🔸你能想到一個和這個道理切合的日常例子嗎?
🔸你有沒有甚麼東西是想加插在原有的故事中?
🔹這份研究中所用的伊索寓言分別是《蘆葦與橡樹》、《狐狸與烏鴉》、《貪心的狗》和《鹿角和鹿腿》,而我們只看名字都可能未必知道全部四個故事。
🔹由於以上研究是在西方國家進行,而伊索寓言故事本身已常在學校課程中出現,所以用這些故事做測試不會有太大問題👌🏻。
🔹不過,對我們而言,我們就未必能直接使用以上故事,又或只運用伊索寓言故事,因為學童很可能本身不認識這些故事☹️。
🔹若我們將這個概念套用到華人社會中,我們可考慮一下用 #成語故事 代替呢!

Reference
Nippold, M. A., Vigeland, L. M., Frantz-Kaspar, M. W., & Ward-Lonergan, J. M. (2017). Language sampling with adolescents: Building a normative database with fables.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6(3), 908-920.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