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道德教育融入童書共讀中


🔹過往已有大量文獻證實成人與兒童共讀故事書可以有效促進兒童的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例如:詞彙量、敘事技巧、音韻意識、英文字母意識等。
🔹原來不但是上述的語言能力,圖書共讀還可以促進社交、情感和道德觀發展。
🔹學者Al Otaiba (2004) 詳細地描述了如何活用圖書共讀讓我們如何將社交和情感發展融入於共讀中,與語言和讀寫能力結合起來。
🔹第一步:增加閱讀量,並提供更多個人化的共讀經驗
🔺以一對一的形式與兒童閱讀,可以讓我們更容易根據兒童的個人能力和需求去定制閱讀內容,也能即時回答兒童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例如:兒童會提出更多問題和發表更多意見。
🔺同時,在一對一同讀中,兒童會較專心,因而能更容易在共讀中識別我們的臉部表情,並將其與深層次的感受聯繫起來,例如:皺眉可以是生氣、擔心等,有助兒童應對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到的社交和道德困境,例如,當兒童看到對方皺眉時,便能更容易推測對方的感受,從而做出恰當的回應。
🔹第二步:精明選書
🔺吸引的圖書一般都富幽默感,而且有精明的插圖,它們也會包含有兒童能認同的角色和緊湊的情節。
🔺當兒童對一個故事著迷時,他們便更有可能繼續專心聽故事,並想再次聽到這個故事。
🔺其次,選擇具有不同性格或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角色的圖書,培養對多樣化 (性別、文化、宗教、種族等) 的同理心。
🔺然後,選書前想想你想讓兒童學到甚麼——甚麼道德主題與兒童的社交技能目標和日常經驗最相關?例如:如果兒童近日執著與其他兒童爭搶玩具或東西,我們便可考慮「分享」為主題的圖書。
🔺最後,選擇符合孩子個人背景知識和詞彙量的書籍,不宜過難或過易,應在兒童的近側發展區間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這是指一個兒童正在發展中的範圍,他們暫時無法獨立完成,但只要給予合適的輔助他們便能做到,因此在圖書中大約3比7的「新vs已懂得」的比例則是較適合。
🔹第三步:運用研究實證的共讀策略
🔺最廣為人知的共讀策略可謂是對話式閱讀,這種形式對社交很有幫助,能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與人互動,讓兒童逐步承擔更多講故事的責任 (而不是被動的聆聽!),以促進兒童的語言、社交和道德發展。
🔺今次Al Otaiba (2004)的文獻主要說明了CROWD和PEER,兩個策略能一起用,以下我會簡單說明:
🔺C:完成句子(Completion prompts),即是故意說出不完整的句子,鼓勵兒童幫你將話說完。
🔺R:回想故事 (Recall questions),即是問兒童有關故事內容的問題,讓他們回想故事先前的情節。
🔺O:開放式問題 (Open-ended questions),這題型問的內容可以很廣闊,可以是問推測前因後果,也可以是代入故事角色,更可以是討論和道德主題相關的話題,例如:主角這樣做對嗎?為什麼?
🔺W:基於事實的Wh-問題,例如:What, When, Where, Who, Why等,這可以讓我們知道兒童理解到故事多少,又或有否有誤解。
🔺D:延伸提問 (Distance questions),即是問一些和圖書與兒童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好將故事和兒童的生活聯繫在一起,這對社交能力和道德觀尤其重要,有助兒童將所學的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P:提示 (Prompt),即是活用問句,鼓勵兒童表達更多和圖書相關的內容。
🔺E:評估 (Evaluate),類似是老師的角色,評核兒童說出的答案,若他們回答錯誤,除了給予提示讓他們想到正確答案,也記得要多鼓勵。
🔺E:擴展 (Expand),有時即使兒童說出了正確答案,我們也能根據他們的答案,加入新的詞彙,重新說一次,令答案變得豐富。
🔺R:重複 (Repeat),鼓勵孩子重複我們的說話,但不是每句,這方法是讓我們間中使用,例如,當句子包含他之前不懂的詞彙時。
🔹第四步:重複閱讀
🔺重複閱讀後,兒童還可以玩角色扮演、與朋友分享故事和重新演繹故事,這不但能讓他們學到理解別人的觀點和用語言表達問題和解難等,也能確保他們明白故事背後的道德主題,留下更深刻印象。兒童還可以玩角色扮演、與朋友分享故事和重新演繹故事,這不但能讓他們學到理解別人的觀點和用語言表達問題和解難等,也能確保他們明白故事背後的道德主題,留下更深刻印象。
🔹第五步:在日常鼓勵兒童實踐學習過的道德主題
🔺以「分享」為主題的圖書為例,若我們見到兒童閱讀圖書後未能實踐所學概念,仍會獨霸玩具,不讓其他人玩,與其我們直接介入幫兒童解決問題 (例:「你先玩,然後到他,每人5分鐘,要輪流」),不如提示兒童回想故事內容,幫助兒童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讚賞分享行為和以適當措辭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行為。

Reference
Al Otaiba, S. (2004). Weaving moral elements and research‐based reading practice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using shared book reading techniqu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6), 575-589.

🎁三本由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出版的童書🎁
這三本童書包括《羊村守衛者》、《羊村十二勇士》和《羊村清道夫》,向兒童們解釋社會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包括:反送中、12港人被送中、疫情下民不聊生背後的真相,而今天這三本繪本香港警方國安處被定性為「煽動刊物」,5位工會成員更被拘捕。
面對極權的重重打壓、生活中的各種荒謬,我們更要將真相分享出去。

🔗童書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7/folders/1fTMwLgCulWakAXfCTv5qfbLK7m9SAXMQ

相關新聞
《國安警拘治療師工會 5 成員 指控涉發布「煽動刊物」兒童繪本》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face

看卡通 · 學部首

🔹之前寫過兩種讀寫障礙的教學策略,其中一個是分析字形結構,而學部首是其中一環,因為中文裏有很多字都是合體字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即是由部首/形旁 (semantic radical) 和 聲旁 (phonetic radical)去組成一個字,這個特性能讓我們由字形中推測出該字的意思和讀音 (Chow et al., 2008)。
🔹例如,「睛」由「目」、「青」組成,「目」和眼相關,而「晴」由「曰」、「青」組成,「日」則和太陽相關。
🔹透過認識到部首的涵意和字義之間的關係,兒童便能運用部首區別兩個寫法非常相近的字,明白到兩者即使看似相似但其實意思不一,也能減少寫錯別字的機會。
🔹今次為大家推介一個網站:https://chin.eduhk.mers.hk/animation.php,邊看卡通邊學部首,卡通的語言能選粵語或普通話 (所以香港和台灣的朋友都能用!),每套卡通都包含一個「部首」為目標,讓兒童認識字形結構;同時,每套卡通附有卡通的文字版、教案、工作紙連答案,老師和家長可以參考看看!
Reference
Chow, B. W. Y., McBride-Chang, C., Cheung, H., & Chow, C. S. L. (2008). Dialogic reading and morphology training in Chinese children: Effects on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1), 233.

學動詞,有方法!

🔹幼兒一開始懂得說的話很多時都是名詞,例如:媽、爸、奶,去取得別人注意和表達自己的需要。
🔹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句子:「我吃餅乾🍪,喝果汁🧃~」➡️「吃」、「喝」都是動詞。
🔹當兒童初學語言時,習得名詞的速度的確比較動詞快 (Gentner, 1982),不過長大一點時,他們會開始組織句子,而動詞在組織句子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動詞其實相當重要。
🔹一般來說,幼兒到2歲時會開始運用動詞,若幼兒到2歲半時仍無使用任何動詞,這便表示著他可能有言語遲緩的風險。
🔹研究亦發現,幼兒若能在2歲時使用更多動詞,六個月後他的語法能力會比同齡的強 (Hadley, Rispoli, & Hsua, 2016)。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學習動詞?
1️⃣ 運用準確動詞描述孩子所做的事,例如:洗澡時,你可說「洗頭」、「抹手」、「撥水」、「擦乾淨」等。
2️⃣ 當你想教一個特定動詞時,邊說邊示範,例:說「抹」時,拿一塊布擦拭物品。
3️⃣ 在不同情景下多示範,例如:吃飯前「洗手」、洗澡時「洗頭」、吃飯後「洗碗」。
4️⃣ 紀錄下孩子能明白和懂得說的動詞,讓你看到他的發展進程

Reference
Gentner, D. (1982). Why nouns are learned before verbs: Linguistic relativity versus natural partitioning. Language, 2, 301-334.
Hadley, P. A., Rispoli, M., & Hsua, N. (2016). Toddlers’ Verb Lexicon Diversity and Grammatical Outcome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47, 44–58.
Liu, H. M., & Chen, Y. C. (2015).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of early expressive vocabulary in Mandarin-speaking infants and toddlers.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7(2), 217-242.

🎁免費送出「嬰幼兒詞𢑥 – 動詞習得年齡列表 」🎁
兩位台灣學者找來了一千多名華語 16-36 個月大嬰幼兒,分析他們所表達的詞彙,然後按照發展順序組合成一份《動詞習得年齡列表》(Liu & Chen, 2015)。
這份列表只是作參考之用,所有兒童的發展都存在獨特性,所以你的孩子未必會完全按照這份表格的發展順序😚

🌟如何得到列表?🌟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

學習四素句的另類方法

🔹四素句,即是「時間+人物+地點+事情」四個元素,是初小學生必學的句式,也是記敘文寫作中的常用句型,實用性很高。
🔹例如:星期六,哥哥到沙灘游泳🏊🏻‍♂️。
🔹那麼兒童是怎樣學習?
🔹最最最常見的就是看圖造句,即是給他們一幅圖,然後要他們以「時間+人物+地點+事情」表達出來。
🔹可是,他們可能會遇上以下困難:「事情即是要寫甚麼?」、「圖畫中的這個是誰?」、發生時間永遠只寫「今天」、「早上」,或者索性忘了寫某1-2個元素而不自覺。
🔹當他們寫不出一句完整的四素句時,我們常著眼於為甚麼「寫」不出、「寫」錯」✏️,但其實有時問題是在於「看」圖片👀。
🔹所以,今次和大家分享另一個學習方法——#從圖畫入手,步驟如下:
1️⃣成人準備一堆「時間、人物、地點、事情」的圖卡 (下方有索取方法)。
例如:「星期六📅」的時間圖卡、「哥哥🙍🏻‍♂️」的人物圖卡、「沙灘🏖」的地點圖卡、「游泳🏊🏻‍♂️」的事情圖卡。
2️⃣兒童選出四個元素圖卡各一張,然後將四張圖卡的內容綜合起來,簡單畫一張圖畫🖼
3️⃣成人根據兒童的圖片,寫一句四素句✍🏻
4️⃣兒童做「小老師」,檢查四個元素是否齊全和是否配合他所畫的圖畫✨ ➡️若不齊全/不配合,是否圖畫欠缺/畫錯了甚麼呢?
5️⃣兒童和成人交換角色,輪到成人畫、兒童寫🤩
🔹這個方法有甚麼好處呢?
✅畫圖其實也是一種將「時間、人物、地點、事情」表達出來的方式,但難度較低,有助兒童鞏固四素句概念後才寫出來📖
✅讓兒童學習如何觀察圖片,明白到圖畫和這四個文字元素的關係,例如:看到圖畫中的太陽就明白這是白天☀️,所以時間可以寫成「早上」、「下午」等,但不會是「晚上」🌚
✅訓練兒童檢查的能力 (因為找別人的錯處永遠比自己的容易🙈)
✅鼓勵創作,別被功課裏面的看圖造句侷限思考空間🙇🏻‍♂️🙇🏻‍♀️

🎁免費送出「四素句圖卡教材」🎁
這套教材有60張「時間、人物、地點、事情」圖卡,每個元素以一種顏色代表,令兒童明白集齊4色才算完整句子🔴🟠🟡🟢

🌟如何得到教材?🌟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

治療師和老師必備的圖片庫

🔹你是不是常常需要Google找圖片?
🔹有沒有試過想找一些特定動作的圖片但卻找不到😩?(例如:口肌活動中,舌頭向上下左右伸出來;熱身運動中不同的伸展動作等等)
🔹又或者製作教材時都想用畫風相同、線條簡單、純白背景的圖片呢😙?
🔹若你曾遇上以上情況,機會來了🎉

🎁免費送出「7000張圖片庫」🎁
這些圖片來自https://arasaac.org/,裏面包含不同類型(包括:日常動作、食物、衣物、常見物品、職業等),連抽象詞語也有(例如:多少、輸贏、失去、借還、不明白等),現在已將圖片放在同一個folder,以便一次過下載。

🌟如何得到圖片庫?🌟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

「找異類」訓練是甚麼?

🔹找異類是一種邏輯思維訓練,也是詞彙分類訓練的一種,它可被視作一般詞彙分類訓練的進階版,因為兒童要有基本的詞彙系統,懂得將詞彙分類,才能用其詞彙知識進行推論。
🔹找異類的訓練方法就是在幾個詞語/圖片中,找出不同的一個。
🔹例如:提子🍇、薯條🍟、爆谷🍿、長褲👖,長褲就是「異類」,因為長褲屬衣物類,其他屬食物類。
🔹又例如:火車🚞、車🚕、電單車🏍、船🛳,船就是「異類」,因為即使船和其他一樣都屬交通工具類,但船是在海洋🌊行駛,其他則在陸地🛣行駛。
🔹由此可見,兒童需要觀察到幾個詞彙之間的共同 / 不同之處,他們要清楚知道每個詞彙的所屬類別,也要察覺到它們的不同特徵(例:大小、功用、味道、所在地方等),然後將相似的詞彙歸納為同一個組別,而剩餘的便是「異類」。
🔹找出「異類」後,下一步便是要以口語表達出來。
🔹年紀輕的孩子可以簡單句子表達,直接說出「異類」的不同之處(例:🐮🐷🍈🐶,蜜瓜是水果,牛、豬、狗是動物)。
🔹年紀大的孩子則可以嘗試運用完整句子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除了說出「異類」的不同之處,還能解釋比較「異類」和其他詞彙的推論過程(例:🐮🐷🍈🐶,蜜瓜是奇怪的那一個,因為蜜瓜是水果,除了蜜瓜之外,其他都是動物)。
🔹因此,這個訓練不但能鞏固詞彙知識,還能提升邏輯思維和口語組織能力!

🌟如何得到教材?🌟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

推論能力 – 預測事情的後果

🔹一個探討4-5歲兒童推論能力和故事理解能力之間的關係的研究發現,兒童在聆聽故事時中的總推論次數和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顯著關係,即是能多作推論的兒童一般都有較強的理解能力😆 (Tompkins, Guo, & Justice, 2013)。
🔹而故事中的推論能力能被分成不同細項,包括:推測對話、推論人物行動的原因、推想感受、預測後果等。
🔹同樣是四張圖卡的故事,為什麼有些兒童能說得非常豐富🤩,而有些兒童廖廖數句就把故事說完😐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能加入人物對話、描述人物感受、解釋人物行動的原因等,內容因而變得豐富;相反,後者多數是直接描述圖片所見,內容則較單調。
🔹因此,不要看到推論能力一詞就覺得和年紀輕的兒童無關,其實推論能力訓練能在學前階段展開🙇🏻‍♀️,而且能為語言發展打好基礎💪🏻
🔹這些推論能力不只在看圖說故事有用,在學習上(不論是中英數常)也非常重要,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Reference
Tompkins, V., Guo, Y., & Justice, L. M. (2013). Inference generation, story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skills in the preschool years. Reading and Writing, 26(3), 403-429.

🎁免費送出「預測後果教材」🎁
早前在網上找到一套外國圖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這套預測後果教材一共有28個情景(情景圖和結果圖各28張),今次選了「兒童常見意外⚠️」為主題的圖卡,這套圖卡既能提升語言能力,又能加強兒童安全意識,減少意外發生。
你可先展示情景圖,然後問:「如果……,你覺得會發生甚麼事?」,然後請孩子回應,再和他一起看看他預想的和結果圖是否相同。

🌟如何得到教材?🌟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

言語治療教材開箱系列 – 學好理解與表達 與人溝通好輕鬆 教材套

📍內容:故事圖卡,共有10個故事
📍類型:電子圖卡和電腦程式
📍適合年齡:5歲至9歲
📍價錢:免費

✅教材套有故事錄音,能用作故事理解和說故事訓練。
✅每個故事有提供相應建議的關聯詞,可按需要加入訓練。
✅有內建的提示鍵,並有不同的提示方式(例:強調重點字、利用選擇題作提問),幫助孩子思考和理解,對家長而言頗實用。
❌靈活性較低,部分故事只憑圖卡是難以理解故事內容,必須配合軟件的故事錄音一起使用。
❌教材套是2005年出版的,因此圖片不是十分精美。
❌程式只能於Windows電腦上使用,不能於電話、平板電腦、Mac電腦上使用。

整體推薦度:⭐️⭐️⭐️⭐️ (7粒星為最高)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

10個改善眼神接觸的訓練方法

🔹社交能力較弱的兒童常常出現不看人的情況,以自閉症兒童為例,他們一般較難理解這類抽象的溝通,甚少眼神接觸。
🔹所以即使你不斷提醒著「眼睛看我」,再拿起孩子的手指着自己,他們也不能和你維持目光接觸,因為他們不知道為甚麼要看著你!
🔹 那麼我們如何訓練呢?
🔹以下分成三點解釋:
📌第一,用 #遊戲#孩子感興趣的事情 作訓練內容,好讓孩子將「#眼神交流」和「#我喜歡的東西」串連起來。
📌第二,在遊戲中 #建立常規,即是步驟1、2、3,每次順序都一樣🎢
📌第三,當孩子明白這個常規以後,你便在進行常規時加入 #意料不到的停頓#等待⚠️(即是做了步驟1和2後,卻不做3,然後 #看著他#等)。
🔹當你在常規中刻意製造出孩子意想不到的變化,這會令孩子關注你,因為他會感到困惑:「咦?為什麼和之前的不同了?」。
🔹就在他和你有眼神接觸的那一刻,你可 #叫他的名字#讚賞 他有看著你,並如他所願繼續玩遊戲,讓他明白到原來自己和他人的眼神交流能有這個功能,就是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不過有時孩子對你的遊戲都不感興趣,可以怎麼辦?
🔹這時你可以使出殺手鐧:零食🤣(每次只給少許,既可增加練習次數,又不怕孩子在正餐以外的時間吃太多零食)
🔹零食可謂最大吸引力的東西🧡,這點有好有壞,好是你能較容易得到孩子的注意力✅,壞是你不能只將零食放於遠離你眼睛的定點位置❎,否則孩子只會看著零食,不理會你🙈
🔹因此,你可將零食放近自己的眼睛👀,在自己的臉前緩慢地移動,例如由左邊太陽穴位置開始,然後慢慢移到左眼、鼻樑、右眼、右邊太陽穴位置,在你和他有眼神接觸的一刻,叫他的名字,維持眼神接觸幾秒,才將零食給予他🍪

🎁免費送出「10個改善眼神接觸的日常訓練」🎁
上述說的常規遊戲有甚麼例子呢?這份訓練指引會有答案!

教材發放活動已結束,若對教材感興趣,請到網站首頁留下你的email,並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留意我們的最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