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訓練中的十大原則 (1)


🔹說故事訓練的成效已得到很多文獻支持,但實際上要怎麼用呢?你或許聽過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簡單來說便是時、人、地、起因、經過、結果),但要怎樣和兒童進行訓練?
🔹承上篇的《說故事訓練中的四大公式》,今次和大家分享的是Peterson and Spencer (2020)所整合的十大原則。
💫原則一:先教授故事結構,後教授詞彙和複雜語法
🔹兒童們須掌握最基本的故事結構,因為這能提供一個穩定的語境去處理和學習句式、文法、詞彙等。
🔹若是年紀較大的語障兒童,做法可能有點不一樣,因為他們往往在故事結構和語法上都有困難,尤其是後者,學者們便建議可以提供額外的偶發性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機會,仍舊用故事作訓練素材,但我們能專門針對目標句型,過程中提供提示和示範,並鼓勵他們使用正確的句型。
💫原則二:提供多樣化的示範
🔹我們應使用數個內容不同但結構相似的故事來教授故事語法,而不是一兩個就草草了事❌
🔹如果你是想兒童講述或複述一個特定的故事,那麼重覆練習同一個故事是沒問題的,不過要記得在這訓練中,他們未必能學懂講故事這個概念,也不了解故事文法是可以在其他故事中應用出來的🧐
🔹因此,為了避免兒童依賴記憶背誦故事,我們要使用多個故事,協助兒童理解故事文法這個抽象概念🗯
💫原則三:促進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就是讓兒童有更多學習機會,並能減少出現行為問題的機會(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心思去搗蛋!)
🔹就說故事訓練而言,這表示兒童必須有充足的機會去練習講故事,聽故事或許有助故事理解,但要提升說故事表達能力,他們還是必須要講🗣
💫原則四:將故事情境化和重構
🔹這原則的意思是讓兒童覺得活動有意義,並且覺得說故事是與他們自身相關、是有用的。
🔹有時候,我們見到某些兒童能力的確較弱,或者會想刪減故事內容,令故事變得更容易去重述或敘述。
🔹這或許是個好理由,因為兒童會得到更多成功感,但我們也應留意有保留這些情節的原因。
🔹首先,完整的故事文法元素能突顯各元素之間的關係🔗,以促進對敘事的理解,若少了某一故事文法元素(例:結果),兒童便難以察覺故事中的因果關係和時間關係。
🔹其次,一個好的故事不是等於「所有故事文法元素的總和」這麼簡單,每個情節都可能與上文下理有關,少了部分情節可能會令說故事訓練變成了圖片描述訓練,例如:「弟弟打電話找媽媽」只是一句描述圖片的句子,但加了「弟弟迷路」在前的話,這句「弟弟打電話找媽媽」就便成了弟弟試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故事的經過。
🔹最後,就是保持一致性,例如:今次的故事沒了起因,下次的故事沒了結果,這就是沒有固定的故事模式,結果導致兒童很難掌握到故事文法這抽象概念。
💫原則五:解釋抽象概念時使用視覺材料
🔹由於講故事需要同時用到多種能力,所以這對語障兒童來說其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視覺材料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尤其是在說故事訓練的初學階段,例子有:圖卡、符號、手勢等,不過就如上篇所講,我們也應有技巧地使用,避免兒童過度依賴視覺提示。
🔹另外值得留意的地方是當使用故事圖畫書時,有時候插圖會提供多餘資訊,是與故事無太大關係的,而這或會對兒童造成干擾,因此我們也要留意。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其餘五個原則會留到下一篇分享!

Reference
Spencer, T. D., & Petersen, D. B. (2020). Narrative intervention: Principles to practice.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51(4), 1081-1096.

說故事訓練中的四大公式


🔹過往已有大量文獻證實敘事訓練的成效,能用以教授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複雜句式、詞彙、推論和社交語用等,有助學業和社交溝通發展👶🏻,Spencer and Petersen (2020)兩位學者為大家整合了數十年的研究結果,按難易程度總結了四大公式,還有十大原則會在下2篇分享。
💫公式一:口語 < 書寫
🔹很多人都以為練習口頭說故事無用,因為學校考試較著重的是寫故事。
🔹不過這並不正確,因為兒童基本上是無法寫出他們不會說的東西👀!
🔹事實上,研究表明口語的敘事訓練能有助提升寫故事的能力 (Spencer & Petersen, 2018),因為在說故事訓練中,兒童所表達出來的故事文法、語法、內容結構等能演變成一種認知模式(cognitive schema),而該模式是可以轉移到寫故事中。
🔹Anderson and Pearson (1987)更表示,促進故事寫作的最快方法便是善用口頭說故事訓練,因為兩者的模式是共通的。
🔹同時,口頭說故事訓練的另一優勢便是它減低了對兒童書寫技能的要求,例如:執筆技巧、英文字母拼寫和發音、中文讀寫等,還有書寫速度(試想想寫一個故事要多久),沒了這些潛在障礙,兒童便能聚焦於故事中,專注去思考和組織故事內容🧠。
🔹因此,學者們強調口頭敘述故事在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年紀輕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
💫公式二:重述 < 自創
🔹一般來說,要自行創作一個內容豐富、結構完整的故事是比複述一個相近質素的故事更具挑戰性🔥。
🔹不過當然也可以有簡單的自創故事和複雜的故事複述,因為要重述一個複雜的故事,這對兒童的聽力理解有一定要求(因為聽不懂又如何講一次呢?),所以有些理解能力較弱的兒童可能會覺得自己創作一個故事會較簡單✨。
💫公式三:自身 < 虛構
🔹自身經歷分享在兒童日常生活中是挺常見的,例如:與同輩或成人聊天🤓,由於這種分享是具社交功能(想得到對方的關注並互相交流),而且故事內容已經有了,不用自己構想,兒童便能花更多心思在組織上,因此描述自身故事通常是比虛構故事容易。
💫公式四:有圖 < 無圖
🔹提供故事圖卡能令故事敘述變得更容易,所以通常我們都會以看圖說故事開始。
🔹不過我們也應留意到不是所有學校語文課程中的敘事訓練會提供視覺材料(不論講或寫),尤其是高年級,而且日常社交中的敘事是沒有圖片輔助表達的,所以我們絕不應停留在看圖說故事,又或者覺得看圖說故事說得好就代表我們任務完成🙊!
🔹另外有研究發現,相比起有圖片的情況下,幼兒和語障兒童竟在沒有圖片的情況下重述出較好的故事,所以學者們提醒,圖片可以有助兒童表達,但它們也可能令我們低估了兒童的能力 (Schneider, 1996)。
🔹因此,我們應有策略地使用視覺材料,適時運用去幫助兒童表達,同時過程中留意兒童的進度,若技巧有所提升便逐步移除視覺提示,避免兒童過份依賴它們。

Reference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8).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37-55.
Schneider, P. (1996). Effects of pictures versus orally presented stories on story retellings b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5(1), 86-96.
Schneider, P., & Dubé, R. V. (2005). Story presentation effects on children’s retell cont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14(1), 52–60.
Spencer, T. D., & Petersen, D. B. (2018). Bridging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An oral narrative language intervention study with writing outcome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49(3), 569-581.
Spencer, T. D., & Petersen, D. B. (2020). Narrative intervention: Principles to practice.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51(4), 1081-1096.

切合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故事圖卡


🔹兩個同樣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即使治療目標相同,他們的課堂內容也可能不一樣,因為我們所用的教材應該因應兒童的語言、種族和文化背景進行調整(Cycyk et al., 2021)。
🔹運用具語言和文化敏感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的教材是非常重要✨。
🔹「語言」和「文化」是兩個概念,當看到圖中一家人圍著餐桌聚在一起,每人面前都有一份烤肉、薯仔、約克郡布甸和蔬菜,食物上面淋滿肉汁,不了解英國文化的人可能未必知道這是英國星期日的傳統菜——Sunday Roast。
🔹即使我們將它直接翻譯成中文「週日烤肉🍖」,我們也可能會感到疑惑,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週日烤肉」這個飲食概念,因此將教材翻譯成中文並不代表我們具文化敏感度。
🔹即使同是華人,香港人可能都不知道或吃過台灣小食「甜不辣」,相反台灣人也未必知道香港的「煎釀三寶」是什麼,由此可見,雖然大家語言非常接近 (同樣用繁體中文,但香港人說廣東話,而台灣人說國語),我們單看名字也未必清楚了解該小食是什麼。
🔹過往的研究顯示,運用語言和文化恰當的治療方式能提升兒童在課堂的參與度和父母的滿意度,也能促進兒童治療進度呢🏃🏻‍♂️!
🔹不過要找到為華人而設的教材不容易,要找到免費的資源更是難上加難😫,現在就告訴大家香港考評局有上載説話評估的題目到他們的網站,裏面有些排卡說故事的教材供大家下載,人物都是華人臉孔,裏面包括的場景有酒樓飲茶、農曆新年包利是、學校旅行等,切合我們的文化,故事難度不一,由4歲開始可以試用,若大家不想逐個故事下載,可以參考Facebook/Instagram的限時下載方法🙌🏻。

Reference
Cycyk, L. M., De Anda, S., Moore, H., & Huerta, L. (2021).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adaptations of early language interven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advanc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30(3), 1224-1246.

打機學語言

🔹之前在Instagram進行了一個調查,請大家寫下講到「打機/玩電子遊戲」便會馬上聯想到的三個詞語,結果是大家想到的大部分詞語都偏負面,例如:「沉迷」、「宅」、「近視」等,較正面或中性的詞語就有「switch」、「食雞」、「電競」等。

🔹難道打機(玩電子遊戲)真的是弊多於利?透過打機來學第二語言 (second language)又可不可行💁🏻‍♀️

🔹Digital gamification(電子遊戲化)近年非常普及,因為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它被認為是一種較有趣的學習方法,可以用以支援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童(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Dehghanzadeh et al. (2019)的一份系統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集中分析了過往十年的相關研究,而它們均指出電子遊戲化能讓學童在愉快的環境下進行有趣的互動,過程中學童能自己控制學習和遊戲進度,心理上會覺得自己在學習過程有自主權,整體而言,這能提高學童的參與度和學習動機,對學習體驗及成果能帶來正面影響。

🔹他們也分析了各種電子遊戲,不過目前看來,暫時都未知道哪種類型的遊戲元素對學習過程和結果最有用,不過最常用的元素便是回饋(feedback),這可說是意料之中,因為回饋常被用於各類型的學習中📕

🔹現在就以一個生活化的例子解釋一下孩子可以如何在電子遊戲中得到回饋。

🔹例如:明仔在網上和外地玩家連線玩多人生存射擊遊戲🔫,在遊戲過程中他要和隊友以英文溝通,目標是大家能一同避過敵方的攻擊和消滅敵方成員😎,遊戲過程中,若他理解不了同伴的指示,就好像明明應該是躲在房屋後面,但自己卻走到房屋前,後果就可能是自己被敵方殺掉,又或者若他自己講錯指示或者表達不清,以致同伴不明白策略是什麼,同伴便會要求他解釋清楚,更甚是若同伴因指示不清而輸掉遊戲,也可能會怪責他😢

🔹以上種種便是一種回饋,因為明仔確切地明白到自己是否理解得到、表達得好,也明白英語能力不足就可能會導致負面後果,最重要的是他有動機去改變和進步,因為他會想在遊戲勝出🔥

🔹回饋並不是一種新東西,老師批改功課,給予剔✅和交叉❌,寫下評語,這些都是回饋,不過相對於在電子遊戲中的回饋,孩子收到回饋後未必有非常高的動力作出相應改善,而他們的改正行為也可能是因為老師和家長要求的。

🔹若論回饋質素,傳統學習中的回饋理應較好,因為老師能給予精準和客觀的評語,讓孩子能作出針對性的改善📍

🔹總括而言,電子遊戲和傳統學習未必有一方永遠較好,而是若兩者能互補不足,就能夠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Reference

Dehghanzadeh, H., Fardanesh, H., Hatami, J., Talaee, E., & Noroozi, O. (2021). Using gamification to support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systematic review.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34(7), 934-957.

讀寫萌發和大腦發展的關係

🔹讀寫萌發(emergent reading)技能發展需要語言和不同大腦區域的支持,而最理想的情況是在兒童早期發生——當大腦可塑性(plasticity)仍是非常高的時候。

🔹過往文獻指出,大腦中的Broca’s area (布若卡氏區), Wernicke’s area (韋尼克區), occipital-temporal gyri (顳枕溝)是一些和語言、讀寫能力相關的區域,均是偏向左腦的 (McCandliss et al., 2003; Price, 2012)。

🔹在學齡兒童和成人中,文字接觸程度(print exposure)和閱讀能力都與皮質灰質厚度相關,灰質包含很多神經元細胞體,對語言、記憶、認知和注意力很重要 (Williams et al., 2018),但是有關學前兒童的大腦皮質厚度和閱讀能力的關係的研究卻很少。

🔹因此,美國Cincinnati 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找來了70名3至5歲、來自不同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兒童,這些兒童完成一系列的閱讀測試,內容包括詞彙、押韻、和快速命名等 (Hutton, 2021)。

🔹在70名兒童當中,52名兒童也進行了磁力共振掃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去量度大腦皮質厚度 (cortical thickness)。

🔹研究人員發現,閱讀評估中得分較高的兒童中,左腦的皮質灰質明顯較厚。

🔹此外,就皮質厚度模式而言,社經地位較高的兒童的模式較成熟,也和閱讀評估得分較高的結果相關。這些兒童的皮質厚度結果,與典型讀寫萌發 (emergent reading)中所見的「偏左腦」模式一致,相反,社經地位較低的兒童的皮質厚度在左右腦較為對稱,皮質集中於額下區域 (inferior frontal area),而這被視為較不成熟的模式。

🔹最後,學者們提出要繼續擴展閱讀測試的有效證據,以在早期篩查中辨別閱讀能力較弱的兒童 (而閱讀能力又和大腦皮質厚度相關),尤其是社經地位較不利的兒童,以幫助他們為進幼稚園做好準備,並改善閱讀效能。

Reference

McCandliss, B. D., Cohen, L., & Dehaene, S. (2003).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expertise for reading in the fusiform gyru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7), 293-299.

Price, C. J. (2012).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first 20 years of PET and fMRI studies of heard speech, spoken language and reading. Neuroimage, 62(2), 816-847.

Williams, V. J., Juranek, J., Cirino, P., & Fletcher, J. M. (2018). Cortical thickness and local gyrification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 Cerebral Cortex, 28(3), 963-973.

Hutton, J. S., Dudley, J., Huang, G., Horowitz-Kraus, T., DeWitt, T., Ittenbach, R. F., & Holland, S. K. (2021). Validation of The Reading House and Association With Cortical Thickness. Pediatrics, 147(3), 1641.

老師養好把聲,學生可能會學得更好?

🔹根據Schiller et al. (2022) 的一份系統性回顧及統合性分析報告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當學生在聆聽有聲線問題的老師講話、或在嘈雜的環境中學習時,他們在理解和處理語音信息和回憶語音信息方面或會遇到更多困難,導致語言輸入的質素和數量都不足,長遠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績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不論是為了自己的聲帶健康或學生的學習表現,老師都要好好保護聲帶,以下為五項要點:

🔺見字飲水!見字飲水!見字飲水!

🔺不要清喉嚨!如覺得喉嚨癢癢的、有異物感,請喝水,以滋潤喉嚨。

🔺減少在嘈雜環境中大聲說話,如有需要,使用擴音器材以避免聲帶過勞,並盡可能減低可控制的噪音音量,例如:關窗。

🔺課堂之間讓聲帶有足夠的休息,尤其是在聲沙時儘量少說話。

🔺少吃刺激性食品,例如:油炸、過辣/酸/咸的食物,少喝高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奶茶等。

Reference

Schiller, I. S., Remacle, A., Durieux, N., & Morsomme, D. (2022). Effects of Noise and a Speaker’s Impaired Voice Quality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65(1), 169-199.

移民家庭應該轉用當地語言和自閉症孩子溝通嗎?

🔹很多文獻均指出移民家庭裏,自閉症和有其他溝通障礙兒童的父母所承受的其中一個壓力是:被要求轉用當地語言和孩子溝通,避免使用家庭語言。

🔹那麼父母真的應該轉用當地語言,而棄用家庭語言嗎?

🔹Yu (2012) 的研究描述了移民雙語媽媽(中文和英文)和她們自閉症孩子的經歷,所發現的結果帶來很多反思。

1. 移民媽媽會怎樣做?會轉用英語嗎?

🔹這些媽媽對孩子所採用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們對雙語學習和語言發展的觀念,以及部分專業人士的建議所影響。

🔹這些媽媽雖然重視中文語言能力,但同時也覺得使用雙語會令學習變得更困難,甚或引起混淆和加劇語言遲緩的嚴重性,阻礙英語能力發展。

🔹同時,他們都偏向覺得若要二選一,學習英語比中文更重要,因為英語對上學、融入社會來說十分關鍵,因此,他們傾向放棄讓孩子學中文。

2. 轉用英語後,她們能實踐到全英語環境嗎?

🔹雖然所有媽媽都把孩子的英語發展作為優先事項,但是他們都沒有獲得太多的支援,於是她們只是簡單地盡可能在家中講英語,沒有去實施其他學習策略,例如:與老師和治療師合作,又或是鞏固家庭語言作為英語的基礎。

🔹另外,媽媽本身英語能力也是一個難題。

🔹雖然她們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例如:通過英語水平測試、在英語環境中工作,有些更在美國完成了研究生課程,但她們表示是否能用英語表達自己會視乎很多因素,例如:與誰談話、談論什麼、在什麼環境。

🔹由此可見,英語的「熟練程度」會受到不同的限制。

🔹因此,即使她們試圖完全與孩子們講英語,但很多時只能持續一段短時間,而且當她們無法用英語與孩子流利溝通時,她們也會感到焦慮。

4. 專業人士的意見一定可信嗎?

🔹研究中,很多媽媽不約而同地表示,曾有專業人士向她們建議「不要使用雙語」、「待打好英語能力基礎後才教中文」,當然亦有些專業人士會*不反對*使用雙語,只有極少數會*鼓勵*父母在家運用家庭語言。

🔹目前來說,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雙語學習對自閉症兒童有不良影響。

🔹有數項研究發現,自閉症單語兒童 vs. 自閉症雙語兒童在社交和語言能力沒有明顯差異,而且,自閉症雙語兒童和家人有更多交流,對文化有身分認同感 (Hambly & Fombonne, 2012; Ohashi et al., 2012)。

🔹Yu (2013)提出,部分專業人士似乎對雙語學習與自閉症兒童發展的關係不太了解,以致他們給予父母的建議經常出現謬誤,例如:自閉症兒童學習兩種語言會導致語言遲緩、在家使用母語會干預英語學習,而這些想法均是錯誤的!這嚴重妨礙家庭語言的發展,更破壞了文化傳承。

🔹若老師和治療師無視父母的取態(例:父母想在家用原本的語言溝通)而只單純地教導孩子英語,這是違背了實證為本理念(Evidence-based practice),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造成負面影響 (Ijalba, 2016)。

5. 父母應用 當地語言 或 家庭語言?有絕對答案嗎?

🔹Yu (2013)的研究表明,沒有任何單一因素可決定每個家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每個家庭必須權衡兩種語言的能力和限制條件,以找到一種適合孩子與家人進行交流的方式,令彼此能輕鬆自在地溝通。

Reference

Hambly, C., & Fombonne, E. (2012). The impact of bilingual environme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2(7), 1342-1352.

Ijalba, E. (2016). Hispanic immigrant mother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ow do they understand and cope with aut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5(2), 200-213.

Ohashi, J. K., Mirenda, P., Marinova-Todd, S., Hambly, C., Fombonne, E., Szatmari, P., … & Pathways in ASD Study Team. (2012). Comparing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monolingual-and bilingual-exposed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6(2), 890-897.

Yu, B. (2013).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Perspectives of minority-language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2, 10-24.

排序中學講連接詞

🔹連接詞用途廣泛,不只是在日常交談中,其他語境(例:說故事、學習等)也用得著。

🔹Su (1999)提出,整體來說3至5歲的兒童在 #說故事 中用的連接詞數量比在 #對話 中多。

🔹連接詞的種類也有不同,他們在說故事中會較常用「首先」、「跟住」、「最後」,而在日常對話中會較常用「因為」、「但是」(Laubitz, 1987; Su, 1999) 。

🔹之前和大家探討過如何「排」圖卡,今次和大家分享如何「描述」圖卡,其中一個關鍵就是用#運用時序連接詞,例如:「首先」、「跟住」、「最後」。

1️⃣在教導孩子如何用這些連接詞前,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為甚麼要用時序連接詞(而這點我們常會忽略💣)。

🔹如果他們不知道為何要用連接詞,他們便會很常出現「忘記用」的情形😟

🔹當然,我們不是用一個講解文法的角度去講解,因為這樣太難理解了!

🔹我們可以用一個做手工的方式去表達:連接詞就像膠紙一樣,將一幅幅圖片連在一起✨

🔹我們可先將第一張圖卡貼在牆上,然後用膠紙將圖卡一張接著一張貼起來,就像用連接詞將每張圖卡的內容串連起來🙌🏻

🔹相反,若果沒有膠紙,圖卡便會掉到地上,次序就可能變得混亂💀

2️⃣我們可以用視覺提示介紹連接詞👀

🔹相對只是口頭解釋,運用圖像能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例如:用火車,表示出「頭」、「中」、「尾」所用的連接詞會有所不同。

Reference

Laubitz, A. (1987). Conjunction in children’s discourse. Papers and Reports on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26, 64-7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Linguistics Department.

Su, J. (1999).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onnectives by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Unpublished PhD.disseration. Boston University.

🎁免費送出「排圖卡PPT」🎁 (12/12/2022-31/12/2022)

索取詳情見Facebook。

兒童內疚感的變化

🔹內疚是一種/一組情緒,它會受到兒童本身性格影響,尤其是恐懼傾向,一般來說,容易感到害怕的孩子更有可能對壓力事件產生憂慮,一份早期的研究分析了兒童的內疚感 (Kochanska, 1993, Kochanska et al., 2002),雖然有點舊,但是內容挺有趣的,所以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106名兒童參與了實驗,18個月大時,媽媽會先填寫一份問卷。

🔹然後在22、33和45個月大時,除了媽媽填寫問卷,兒童也會親身參與「內疚感」實驗,過程中他們會誤以為自己弄壞了一些非常貴重的物品;研究人員會觀察兒童的反應,例如:有否迴避眼神、身體緊繃、掩臉、後退、臉容扭曲等。

🔹另外,同樣地在22、33和45個月大時,兒童會參與「恐懼感」實驗,他們會和媽媽共同留在一個房間內,但媽媽不會干涉兒童,而一名研究人員會在同一房間裏,鼓勵兒童做出數樣或會令他們感到害怕的事情,包括:爬梯子、將手伸入黑盒、在跳彈床上向後躺等;研究人員會按兒童表現評分,例如:由「不用鼓勵便能獨立完成」到「拒絕完成任務並表現緊張。」

🔹最後在56個月時,他們會被獨留在一間房中,房裏有一份精美的玩具,但兒童會被告知規則,就是「不能碰!」。

🔹結果如下:

🔺在輕微壓力的陌生環境中容易感到害怕的兒童,會較容易表現出強烈的內疚感。

🔺隨著年紀漸長,兒童大部分的內疚和害怕反應都減少了。

🔺在33和45個月大時,女孩比男孩表現出更多的內疚反應。

🔺權力壓制型的媽媽的孩子會表現出較少的內疚感。

🔺表現出更多內疚感的兒童在56個月大時較不可能違反守則。

Reference

Kochanska, G. (1993). Toward a synthesis of 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 temperament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325–347.

Kochanska, G., Gross, J. N., Lin, M. H., & Nichols, K. E. (2002). Guilt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determinants, and relations with a broader system of standards. Child development, 73(2), 461-482.